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 “国际化学校” 这一词汇似乎被频繁提起,但理想的国际化学校究竟意味着什么?应该有着怎样的特色与优势?顺义诺德安达学校校长张博士认为,理想的国际化教育,从来不是形式的堆砌,而是文化、理念与方法的深度融合。
一场关于“融合”的教育实践 A Practice of Fusion in Education
理想的国际化学校,从不是“中西拼图”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跨越文化、理念与价值的深度融合与共生。它不仅仅是课程的国际化、教师的多元化,或是理念与资源的引入,而是一个有意识、有系统地建构出的学习型国际社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包容、并持续生长的教育生态。
国际化学校的教育使命应当聚焦于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的课程设置、严谨的治学模式以及系统化的升学规划,构建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体系。理想的 “国际化学校”,绝不仅仅是国际课程或者外教,甚至是一些理念、教学法和资源的引入。它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学习型国际社区,更是一个多元、融合的教育生态体系。
它强调文化的深度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大家互相尊重,共同创造出思维活跃、兼容并包的国际氛围。同时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努力借助自己的力量为多元且包容的社区做出贡献。国际化学校强调教育的适应性与个性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孩子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最大化发掘孩子们的潜力和特长,因材施教。
国际化学校有着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每位孩子拥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总而言之,一所优秀的国际化学校,要兼顾和融合全球视野与本土认同、学术卓越与全人发展、文化多样与个性成长。在这里,孩子们学会的不只是“看世界”,更是以理解与尊重之心参与世界、改变世界。
一套关于“根与路”的课程蓝图 A Curriculum Blueprint of Roots and Pathways
如果说文化融合是国际化教育的灵魂,那么课程体系便是它的骨骼与血脉。顺义诺德安达的课程体系,可以用八个字概括 - “根基深厚,路径多元”。学校以中国国家课程为根,夯实学生的学术底蕴与文化认同;再以国际课程为翼,拓展学生的思维维度与未来选择。
学校致力于培养拥有文化自信和全球胜任力的双语、双文化使者。学校课程设置的国际化,通过国家课程与国际化课程的有机融合以及国际标准课程体系的完美衔接 - 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学术根基。通过课程种类的多元选择以及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发展 - 为学生量身定制最佳国际化课程学术路径和国际升学规划。
学校同时高度重视双语学习和双文化浸润,通过课程设置及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双语的应用能力与多文化的理解力。通过中西合璧的教师团队,实现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法的融合与创新;通过对心理健康与福祉关怀,帮助学生在高挑战性的学术环境与多元文化碰撞中保持心理平衡和积极心态。让 “国际化” 从理念落地为日常学习体验。
一支关于“融合与创新”的教育团队 An Innovative and Integrated Teaching Team
一所理想的国际化学校,离不开一群有高度、有温度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跨文化理解的引领者、课程的共创者,也是终身学习的同行者。他们需要拥有国际视野,也要具备多文化敏感度,能够让课堂成为理解世界的窗口。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引导者”和终身学习与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在人工智能时代,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对知识进行辨别与筛选、应用与实践,进而再创新与创造。他们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探究最佳学习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深入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深度探索奠定坚实基础。他们通过教育创新,引入新理念、新技术,让学生站在未来发展的前沿。
国际化教育的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执行者”,而且是学业规划师,在教学及活动场景中,发掘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兴趣爱好,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让每一位孩子都可以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与升学路径。
顺义诺德安达汇聚了来自中外的优秀教育者,形成中外融合、互补互促的教师团队。中教具备国际视野与英文授课能力,外教深谙教授非母语学生的教学经验。通过广泛的国际经验与多元文化的维度,能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全球视角,让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同时,也学习看世界的方式。
我们教师团队共同研发课程、共建课堂,在合作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国际化教育理念真正落地。这种“中西融合”的教学模式,让教育既有全球标准的高度,又有中国教育的温度。
他们始终秉持“因人而教,因需而变”的原则,根据学生实时反馈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他们将学术研究、项目制学习、探究式课堂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与自我驱动力。在这里,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是同步的。他们用自身的学习力,去点燃学生的探索欲。
一种关于“未来能力”的培养哲学 A Philosophy of Future-Ready Competence
在顺义诺德安达,教育的核心命题,从不是“学得多少”,而是“成长成谁”。面向未来的教育,终将回归到一个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希望孩子带着怎样的能力与品格,去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的世界?
在国际化教育的场景中,我们经常强调21世纪人才核心竞争力的4C能力模型,即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创新与创造力、团队合作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我相信这四个方面仍然是学生们需要获得的重要能力。同时,另外一个4C,即衡量心理韧性的四个方面,控制、承诺、挑战和自信对国际化体系的学生来说也尤为重要。
控制 (Control) 👉能够自我管理、审慎选择,在诱惑与压力中保持方向;
承诺 (Commitment) 👉有责任、有担当,能坚持完成目标,不轻言放弃;
挑战 (Courage) 👉敢于面对未知,敢于突破自我,敢于追求不同;
自信 (Confidence) 👉源自内心的力量,既相信自我,也尊重他人。
在国际化背景下,他们现在以及将来面临的挑战远远不止学业和学术。因此,拥有成长性思维,有较强的自控力,可以更好的抵抗超强压力,愿意承担责任和迎接挑战,并在挑战中找到自信和热爱的品性,就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了解本国国情,具备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也应当是学生们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我们希望孩子们成长为体魄强健、品格高尚、意志坚韧、学术卓越的时代英才。国际化学校,在“课程 · 活动 · 文化”的多元育人生态中,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获得刚才提到的这些能力。每位学子都将在知识获取中建立认知框架,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关键能力,在文化交流中拓展国际视野,在社会责任中实现自我价值。
国际化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走出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带得回来”。他们需要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与国情,同时具备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力。
一种关于“根与翼”的双向浸润 A Dual Enrichment of Roots and Wings
一所理想的国际化学校,必须兼顾并融合全球视野与本土认同、学术卓越与全人发展、文化多样与个性成长。如何让学生既扎根中国文化,又拥抱世界?顺义诺德安达的答案是,双向浸润的教育生态。顺义诺德安达所追求的国际化教育,是让学生以中国为根、以世界为路,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同时拥抱全球机遇,在理解多元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方向。
学校通过搭建“课程 · 活动 · 文化”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教育优势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机融合,将中国国家课程与国际化通用课程相互衔接。让学生们在坚守中华文化根基的基础上,与多元文明进行对话和碰撞,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学校以中国国家课程为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节日礼仪融入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吸收文化养分,形成对身份与文化的深层认同。与此同时,依托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的全球资源,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国际化课程体系与跨国交流平台。他们在课堂中与世界对话,在项目中与不同文化的伙伴合作,在实践中理解全球公民的责任。
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双向浸润,让学生们充分感受中文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逐步建立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让他们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建立国际理解,打开全球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技能。
同时,借助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的优质全球资源,学生们有机会参加国内外各类活动,与全球师生进行交流互动。让他们既能在立足中国根基的基础上,拓展全球视野,承担世界责任;又能在国际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化教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复制一套模式,而在于赋予孩子成为自己的力量。它让学生拥有理解世界的能力,也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教育的使命,从不是让孩子去适应世界,而是让他们以自信与智慧,去塑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